精选推荐
立即上榜

别谈“全面 AI 转型”,要搞“单点 AI 爆破”

大家好,我是任鑫。

如果您是一位传统企业家,最近大概率和我接触到的上百位老板一样,既对 AI 感到兴奋,又对“转型”这个词感到深深的疲惫和迷茫。花了很多钱,开了很多会,却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本来我 90% 的时间是和创业者泡在一起捣鼓“AI 原生产品”,但年初 DeepSeek 爆火之后,每周都有上市公司企业家找我咨询怎么搞 AI。老板们有钱、有意愿、有真实业务场景,我们便顺势在孵化器里增加了企业服务模块,开始帮传统企业做 AI 转型。

大半年下来,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别转!

如果你考虑的是“AI 转型”,问 AI 该怎么做,AI 可以像麦肯锡一样洋洋洒洒给你一个完美的报告:一把手工程、组织变革、技术中台、拥抱变化的企业文化……每句话都很有道理,每句话都做不到。

一把手工程好办,老板们现在都被自媒体搞得很焦虑,都愿意“挂帅”,但然后呢?组织利益盘根错节,AI 成了办公室政治抢地盘的新武器;技术负债层层叠叠,刚好借 AI 的名义申请新预算,把旧问题掩盖起来;企业文化?要能拥抱变化早拥抱了,还等到现在?

别谈“全面 AI 转型”,要搞“单点 AI 爆破”
大部分的“全面转型”,最终都沦为“全面内耗”。就像体检后的年轻人下决心“明天开始健康生活,早起跑步”,结果只是多给自己设了个打扰睡眠的闹钟,又有几个真的能跑起来呢?

所以,每当我听到“我们要全面 AI 转型”,都想劝一下“别吧”。

单点怎么找呢?

真要搞的话,找个小切口,单点爆破试试吧。放弃大而全一把搞定的幻想,找到一个高价值的小切口,把所有的子弹,都砸到那个能量最大、阻力最小的点上。

怎么找这个点呢?陪着踩了几次坑之后,我们总结了 4 个原则:

原则一:终局价值牵引。

一句话,就是先定义胜利,再配置武器

不要为了转型而转型,先问自己,胜利的画面是什么?是挣脱价格战泥潭,把毛利率从 5% 提高到 25%?是打开百亿新市场,让过去因价格被拒之门外的 10 倍用户选择我们?还是将公司重新定位为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 10 倍估值?

我们先要在终点立下这面旗帜,凝聚团队的共识和欲望,才不会漫无目的地盲目变革,也才能给后续的推进提供持续的方向和能量。

原则二:边缘增量破局。

一句话,就是不要在盐碱地里刨食,要去新大陆淘金。

不要上来就要对核心业务开刀,更不要一头扎进公司最陈旧、最复杂的“核心系统”或“祖传代码”里,与盘根错节的技术负债、部门墙和僵化流程作斗争。那不叫“AI 转型”,那叫“AI 陪葬”。

我们应该在业务版图边缘,找一块能产生清晰增量价值的实验田。为什么是边缘?因为这里阻力最小,没有历史包袱,可以用 AI 的方式从第一天就做对。为什么是增量?因为增量价值最显性,功劳最清晰,最容易创造出高光案例、展现 AI 带来的效率和回报。

当新大陆的金矿足够诱人时,旧大陆的人自然会被虹吸过来,主动学习,甚至自我革命。如果新大陆都挖不出金子,那又何必去折腾旧大陆的弟兄们呢?

原则三:无感植入升级。

一句话,不做大手术,只打营养针。

不要一上来就瞄准员工搞“降本增效”,制造恐慌和抵抗。我们应该寻找一个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切口,润物细无声地提升整个组织的效率和产出质量。

举个例子,用 AI 直接替代核心销售团队,不论 POC 概念验证多酷炫,大概率会半途而废——光是让大家整理知识和清洗数据就会遇到 1000 个意想不到的麻烦。但让一个 AI Agent 作为“超级助理”参加所有业务会议,自动生成纪要和待办事项,给员工省事儿,却更容易被大家用起来。而当这个 Agent 参加足够多次会议之后,就不需要大家额外提供数据也能了解足够业务上下文,给每个人提供具体业务指导,在组织层面上推动产出更多的成果。

而当所有人亲眼看到 AI 参与到日常工作,而且还真的帮上忙的时候,真正的接纳和学习欲望才会被激发。

原则四:激励组织涌现。

一句话,激励一线的人自己搞起来。

不要自上而下规划一个宏大的 AI 转型战略,然后强压给业务部门;更不要闭门造车自建一整套内部 AI 工具——大概率没人会用,白白浪费资源。

正确的做法是:对全员宣讲“终局”的目标,指明“增量”的实验田,然后提供支持(比如类似 HRBP 给团队提供 AIBP,教大家用好外部顶尖工具)和激励(千金买马骨,重奖用 AI 做出业绩的个人和团队),让最懂业务的一线员工,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AI 应用场景,成为案例和标杆。

只要涌现的案例得到足够的正反馈,这个飞轮就能健康转起来。有这个土壤,真正的变革才能发生。

来源:AI炼金术,任鑫
© 版权声明
AI神器榜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