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做了一个「中国版 Product Hunt」:观猹能重建AI产品的信任机制吗?
当特工宇宙的创始人、 23 岁的仲泰在观猹发布会喊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区」时,让人不禁想起 22 岁的鲍勃迪伦轻轻唱出「Your old road is rapidly aging.,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one 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出自同名专辑《时代在变》)。
一切老的、旧的都要为新的让路。

- 特工宇宙创始人仲泰在「观猹」发布会
「观猹」就是这样一个新存在。
它是由 00 后团队「特工宇宙」最新推出的 AI产品评测社区。许多人将它类比为「中国的 Product Hunt」,但比起「发现新品」,观猹更强调「看穿泡沫」。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新上线的 AI工具超过 1000 款。快速涌现的产品中,有许多只是包装创意的套壳项目,一些真正有潜力的工具可能因为缺乏资源和渠道悄无声息地死去。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态,观猹想要解决的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为真正有价值的 AI 产品提供真实反馈和高质量曝光?
仲泰的答案是:做一个只讲真话的社区。
不为榜单、流量或预算服务,只为用户一手体验说话。
他希望观猹成为「超级个体」的工具:为独立开发者、小团队、初创项目提供早期验证和真实用户反馈的平台,而不是大厂的博弈战场,如果某个新品真的好,观猹可以帮忙对接用户、资源、市场,甚至投融资。
观猹的机制与目前市场上 AI 产品评测方式有本质区别:
- 测评机制不是榜单算法,而是社区用户的主观实践反馈——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由人说了算,而不是评分模型或投放广告决定;
- 内容入口采取定向邀请制,只有成为认证「产品观猹员」,才能参与评分和发布测评。目前开放首批 1000 个名额,社区成员需通过问卷和人工审核筛选,锁定「AI产品的长期使用者 + 技术敏感者」;
- 数据飞轮并非依赖广告驱动,而是围绕真实数据展开:为 VC 和 AI 公司定制真实的使用报告、挖掘趋势信号、捕捉潜力产品,以及为 KOL 提供服务工具,类 MCN 模式,反哺内容生态。
AI 闹作为 538 号观猹员,最近加入了观猹员的日常讨论社群。这个社群可以说是我们参与过的讨论密度最高、内容质量最好的一个:每天上百条留言,从产品体验到趋势判断,不乏深度用户自发撰写的长测评。
上线仅两周,观猹平台已经收录了 200 个 AI 产品,红杉中国也深度参与了这个项目。
仲泰反复强调,观猹不是一个榜单平台,而是一个信任系统——这是这个行业在经历爆炸性增长、内容泡沫化之后,最稀缺的资产正是「真实」。
对那些正在开发产品的 AI 团队来说,观猹的存在意味着:不是「有没有钱投预算」决定你能不能被看见,而是产品「值不值得被用户深度使用」。
观猹不是特工宇宙发布的第一款产品。
在观猹之前,他们就用 Agent开发过「emoji翻译器」、生成AI播客的「播播机」、抢邀请码的「码都来」等一系列产品。
「特工宇宙」的名字灵感来自Agent,Agent(智能体)在英文中还有一个含义是特工,意喻未来Agent的能力将超过普通人。「也受到漫威宇宙的启发,在特工宇宙工作的人都是超级英雄。」
在外部用户看来,「特工宇宙」首先是一个聚焦AI的公众号,写过很多刷屏的报道,如悄咪咪系列(大厂偷偷上线的产品)、伪品会系列(失败的 AI 产品)。
但在仲泰看来,内容只是他和团队的副业,「特工宇宙」的主业是用 Agent 探索各种各样的产品。
宇宙里现在有七个全职特工,全部是 00 后,有些甚至还未毕业。负责内容只有两个人,其他人主要都在做产品开发。AI被他们视为「精神毒药」,「能快速做 demo,验证好玩的设想。并且总那么新奇。」
创始人仲泰刚大学毕业一年,口头禅是「差点意思」or「有点意思」,这是他评价事物的标准。
仲泰脑子里有「有点意思」的事太多了,最近,他一度怀疑自己是 ADHD,「不自觉会被一些事情打断去弄一些别的,然后并行做好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有意思的事情是思考做一个「Agent 时代的今日头条」。
「比如我和我上小学的弟弟都要学经济学,Agent 会感知判断我们的画像,针对一个小学生,它可能用多模态去模仿他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声音,给他生成绘本,针对我,可能就会生产一篇很专业的论文综述。」特工宇宙用 Agent做过一系列的矩阵号,在各大平台分发。但仲泰认为效率还是太低了,应该在观猹加入资讯。「一个新闻,AI 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主动生产一万甚至十万篇内容。移动互联网时期,张一鸣靠推荐算法做到信息找人,AI 时代, Agent +推荐算法能做到颗粒度更细致的,千人千面的信息找人。」
「差点意思」的事情是虽然赚钱但不感到幸福的事情,大三曾去大厂实习,最疯狂时同时做三份工作,很快发现里面的人对 AI 新事物兴趣不足,「我不是一个为了赚钱能跟着别人干的人,所以我选择创业,希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实现我的想法。」
3、
和仲泰聊怎么做内容,他的关注点从来不是「流量、独家、影响力」这些传统媒体的指标,而是另一个问题:
AI Native 这一代,会选择在哪里发言?
这代人不是被内容吸引,而是被内容机制吸引。他们熟悉推荐算法,也清楚流量叙事的本质。他们想的是「这个平台有没有人感,能不能让我说人话?我说的话有没有人在意?」
仲泰说,观猹希望吸引的,正是这群从 AI 世界长大的人(他强调,并不仅仅限于 00 后)。
就像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拍」变得轻松,从而孕育出小红书和抖音;AI 大幅拉低了技术门槛、知识门槛,也理应对应诞生一个新的平台,承载这代人对工具的探索、对使用体验的表达、对技术趋势的参与感。
观猹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新社区——为 AI Native 提供一个可信任的、有表达感、能聚合共识的产品讨论平台。
对特工宇宙来说,内容从来不是终局,而是一个有趣的入口。
「入口」引出的是一套更长期的机制设计:让表达有门槛,让好内容被看见,让用户的主观经验成为产品进化的依据。
内容只是一根引线,背后承接的他们做产品、做社区、做生态的野心。「我们要做生态规则的制定者。」仲泰说。
相比于80 后、90 后对「内容权威」或「媒体方法论」的执念,这群00后的特工们更相信「表达即验证」:能否激发共鸣、引发行动、激活二创—这些是这代人衡量内容价值的方式。
从早期靠公众号内容打开AI圈声量,到陆续推出一系列 Agent的小项目,再到如今上线产品评测平台「观猹」,特工宇宙的路径非常清晰:用内容找同类,用产品做实验,用社区建生态。
仲泰反复强调,无论创造的是内容还是社区,他们最在意的都是「活人感」和「真实性」。
在一个所有事都可以被AI代劳的时代,最不可替代的,反而是人主观判断和审美,是人的特殊语气、以及个性化的欲望。
一切都关乎改变,也关乎某种野心。
就像这次观猹的发布会选在一个别有意义的地方:北京前门 23 号院的 Note blue,这家爵士酒吧以拥有全球最顶级的演出音响和顶级的现场表演闻名于世——王菲、崔健曾多次被拍到坐在台下。
那一天,中国顶级VC机构的合伙人们都没有缺席,他们站在台下听了仲泰的演讲,还有一位在创投圈赫赫有名、但久未露面的大佬,藏在二层的贵宾区。
After Party上 ,来自红杉中国的乐队应景选择了刺猬乐队的成名曲《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歌词有一句「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就像新时代的序曲,划破北京沉闷的夏夜。
文|Pippobei,出品|AI NOW!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