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nus放弃中国市场,我看懂了ai的真正落地方向
前几天刷视频,总是刷到manus从中国撤裁的消息,顿时我脑袋轰轰地。
Manus?撤裁?
manus不是那个号称“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的产品吗?今年3月份的AI业界新闻还闹得沸沸扬扬,一个内测邀请码被炒到几万元,现在居然要裁员离开中国急流勇退了?

我不是AI业界人士,只是一个关注者,没资格发表任何观点,仅就网上看到的各种舆论分析,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如下:
1、manus离开中国,是在清醒权衡了资本、技术和用户这三者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最终选择出海,代表它不得不放弃中国市场。
2、主要导火线是因为美国在年初颁布的《对外投资安全计划》中,明确禁止美国资本投向中国AI领域。假如manus不离开中国,就得不到美国资本方Benchmark的支持,而这个资本方是manus的最大出资方(占据66.7%),离开Benchmark无异于自断臂膀。
3、manus因为没有自己的AI大模型,依赖国外Claude、 GPT-4等大模型,这也是manus不得不放弃国内市场的原因之一。
4、也是因为《对外投资安全计划》的制约,美国禁售高端AI芯片给中国企业,而manus又依赖这种芯片升级算力和产品迭代,因此不得不放弃中国市场。
5、manus在内测期间,发现中国用户的付费意愿较低,不如欧美用户高。而资本倾向于快速全球变现,中国市场的反馈给不到manus足够的信心支撑,压垮了manus留在中国的最后一丝希望。
说白了,manus放弃中国市场,只是作为一个商人,一个被资本裹挟的商人,在复杂的局面下作出了一个识时务的动作而已。
从长远来看,manus放弃中国市场对他自己来说是不是一种遗憾?对我国政府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流向国外是不是一种遗憾?manus还会不会回来?回来后又将面临什么?
不过这些问题,也轮不到我关心。我比较关心的是,manus内测上线,在国内市场受挫,通过窥探他们的业务结构,我从中悟到了什么?
搞明白业务逻辑之前,我们先要知道“AI智能体”是什么?
我觉得相当于私人AI执行者——为你的需求打造的专属解决路径和路径执行者,最终交给你的是一个任务成果,而不仅仅是一个方案。更进一步说,它不像AI大模型一样,当你问它某个问题的时候,它只会给你一堆方案、路径和建议。AI智能体可以直接调用各种工具,达成你想要的结果。
之前很多科技博主甚至断言,智能体是AI的核心发展方向,因为它能直接交付成果,像一个听话的“员工”。
从应用场景来看,manus通用AI智能体有各种“员工”。这些“员工”既服务C端个人用户,同时也渗透B端企业用户。
C端的功能覆盖个人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它可以提供旅行规划,告诉你怎么走省钱,住哪家酒店性价比高,哪里的美食便宜又好吃;它可以帮你分析股票,告诉你什么时机适合下手,最佳的投资组合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它还可以帮你制作教学课件;如果你想买保险,它还可以根据保险政策比较,帮助你选择最适合的保险产品……
由于C端个人用户每日仅可免费体验一次,Pro版每月订阅费很高(199美元/月),而针对个人用户的这些功能,仅仅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小烦恼,并不能带来收益,更像个AI玩具。加上国内针对C端用户的AI产品大多都是免费的,相对个人而言,manus的智能体虽有用,但终究不是刚需,对于个人来说成本太高了。
反观B端功能,相对于C端功能的“锦上添花”——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B端的功能高频、刚需,且实用,对于企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能实实在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比如:它有“简历筛选”功能,通过自主浏览简历,抓取候选人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排名,给HR推荐出最佳候选人;它有“供应商采购”功能,可以在各个网络中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最适配的供应商;它有“在线商店运营分析”功能,可以全面分析电商销售数据,帮助运营者优化决策,提升业绩;它还有“财务报告分析”功能,帮你分析特定市场和特定公司的财务数据变化,提供过去四个季度的市场情绪分析。
相对来说,渗透B端才是manus产品研发的终极目标。而manus离开中国市场时声称“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不就是要收缩C端业务吗。
一句话:企业级应用场景,才是未来AI的主攻方向。这也符合国家政策——北京、广东等地政府大力推动“AI+产业”场景落地,并支持企业采购AI服务。
而落地企业“降本增效”的AI应用中,通过AI自动引流获客和转化,一定是一家企业使用AI的最初受益项。毕竟对于企业来讲,“增效”才是目的,“降本”只是手段。“引流获客”是帮助企业“增效”,是离钱最近的事,满足了企业(特别是初创小企业)的生存逻辑,也决定了企业的付费意愿。
来源:Mrs曹创业实录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